当前位置:

水利职工热议打好五个攻坚战

来源:中国水利报 编辑:刘娜 2019-01-18 09:34:3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月15日—16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确立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并针对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集中力量开展攻坚,坚决打好水利行业补短板、强监管的硬仗,打好节约用水、河湖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运行管护、水利脱贫等五个攻坚战。为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本期观点评论版推出特别策划《水利职工热议打好五个攻坚战》,组织广大水利职工针对打好水利工作五个攻坚战,提问题、说观点、讲思路、谈建议,为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农业节水灌溉大有可为

□本报特约记者 钮清海

在治水方针中,“节水优先”居于首位,凸显节水在新时代水利工作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多年前,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上百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过各地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领域的节约用水工作,无论是机制还是在节水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与之相比,农业灌溉领域的节水工作相对薄弱,节水工程建设在较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输水环节的节水,尤其是在灌溉条件好、水价成本低的丰水区域,农业节水灌溉工作还大有可为。

首先,持续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当前,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已多年,正因为时刻担心超计划用水,企业管理者才会在节约用水上狠下功夫。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0%以上,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然而,因为受农民承受能力的制约,我国农业用水价格长期偏低,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因此,打好节水攻坚战,农业用水领域是重点。要将农业水价一步或者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全面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并且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制度设计上调动起农民群众全过程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其次,全面配套完善农业灌溉计量尤其是末端计量设施建设。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灌溉计量设施不配套、不健全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要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多寡的“糊涂账”,还在于对农田水利工程各个环节尤其是农渠、毛渠等末端部位计量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完善配套农田灌溉工程用水计量设施,既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设施使用和日常管护的实际需要,还应该适时引进智慧水利的元素,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实地测定工作,提高灌溉用水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灌溉水中途损失率。要注意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通过专业设计和一线农村干部群众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以规范化、精准化的用水计量工程建设体系,解决好农田灌溉用水计量问题。

再次,扎实推进农业灌溉领域水权交易工作。稳妥推进农业灌溉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水权交易工作试点。在试点工作中,应做到谋定而后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决策者既要注重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还要认真深入地做好本地前期调研工作,尽可能多地发现水权交易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地解决好外地的水权交易模式引进当地之后的“水土不服”难题,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等一系列过程,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农业灌溉发展实际的水权交易之路。

最后,强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农业节水灌溉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节约用水已上升为国家行动,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领域,应当加强对灌溉用水的全过程监管。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意识应强化,要因地制宜地赋予基层水管单位必要的用水监管工作职权,确保超定额累进水价等节水管理制度得到全面执行。再者,应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合力,农业灌溉领域的节约用水属于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责任主体。只有全过程节水的工作制度完善了,落实的力度增强了,才能够全面打好农业灌溉领域节水攻坚战,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扎扎实实地再上一个新台阶。

守住底线 向河湖顽疾宣战

□本报通讯员 余敏

两年时间,全国各地通过河长制湖长制的实施,化解了河湖管理保护的顽疾,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实现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但是,当前,我国河湖管理保护仍然存在短板和难题,如何打好河湖管理攻坚战?笔者认为,一定要用好河长制湖长制这柄“利剑”,使其成为河湖管理最有力的“抓手”和“武器”。

首先,完善“四项机制”。一是责任机制。要对河长的职责和义务列出明晰的“清单”,提出刚性要求。要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压紧压实河长河湖管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解决“谁来负责、谁来担责”的问题,传递落实好工作压力。二是权力机制。要明确各级河长应有的权力,如涉河重大项目建设、行政许可、水系调整、河湖开发利用等,应事先充分征求河长的意见和建议,乃至赋予河长“一票否决”的权力。三是保障机制。在河湖管护治理政策研究、法律法规、行政推动等顶层设计和人、财、物等要素配置方面,要高度关注、予以倾斜、提供保障,以免“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四是问责机制。要实行河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与河长制工作相关的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考核、环保督察、重点事项督查的内容,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抽检、检查、督查,强化考核奖惩,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其次,发挥“四种力量”。一要发挥政府主导力量。落实“河长+”体系,各级河长要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推动,加强研究谋划和指导调度;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职,确保各项河湖管护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河长制办公室要加强牵头协调,健全河长会议、部门联动、信息报送、工作督查等制度。二是发挥民间参与力量。通过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规范河湖管护行为。要把热心公益、有情怀、有担当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聘为民间河长,引导他们广泛开展“随手捡”“随手拍”“随时劝”。三是发挥舆论监督力量。要设立河长公示牌,明确管护范围,接受群众监督。主流媒体要加强河道管护治理正反典型的宣传,对涉河违法违章动态跟踪。四是发挥市场推动力量。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采取“以河养河”“以绿养河”“先治水、后造景、再升值”等方式,创新河湖资源保护开发方式,加大河湖管护治理的投入力度。

再次,推动“四大转变”。一是变“有名”为“有为”。河长要对河道负责,就要做出河长的样子。各级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河长的履职情况与党政干部的年终考核、评优评优、提拔任用等结合起来,通过“述河”等手段,促使他们把兼职当本职,把管河护河当责任田,主动作为、倾情作为。二是变“巡河”为“治河”。随着河长湖长考核办法的出台,各级“河长”纷纷行动,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有不少仍停留在认河、巡河的初级阶段,因此,下一步要调整工作重心,围绕河湖管护治理目标,纵深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变“方向”为“方案”。“河畅、岸绿、景美、水清”是河湖管护治理的总目标、总方向,但每个河湖要有作战部署和行军路线。在编制“一河一策”方案时,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划出“底线”,明确责任;要通过打造河道治理范本、河长制工作范例、生态河湖建设范式等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四是变“突击”为“常态”。既要组织精干力量、动真碰硬,通过实施专项整治和突出行动,清除涉河违法违章行为,推动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更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健全落实常态化管护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止、有效处置,以巩固突击整治成效,提升日常管护水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河长治。

下好一盘棋 共护一江水

□本报特约记者 廖中顺

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打好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发展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

坚持战略思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流域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长江流域部分支流水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管理“缺位”,导致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河道非法采砂、非法建码头等问题频繁出现。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和政治站位,深刻审视和把握抓好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让一江清水不仅成为沿江永续增值的自然资本,还要成为国家重要的淡水战略储备库。这就要求当地党政领导要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坚持发展思维。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问题,表象在水中,源头在岸上,根子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绿色政绩观,既要算好眼前经济增长“小账”,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大账”,通过绿色、循环、低碳等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好产业调整的加减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储备“绿色”资本。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沿江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有效治理工业污染。

坚持辩证思维。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主次结合、远近兼顾、综合治理,近期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远期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防治主要是管住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和入河排污口管控。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是防范泥沙入河,加强预防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全程监管和生态敏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坚持系统思维。牢固树立生态环保“一盘棋”意识,人人都是责任人,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各级党政既要当好“排头兵”,落实领导责任;更要坚持群众导向,当好“引导员”,凝聚社会共识,构筑起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统一战线”。要将落实部门职责任务、项目资金整合和长效机制贯穿其中,集聚民力、汇聚民心、体现民意,让广大民众成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示范员。

坚持底线思维。守住“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不能变坏、只能越来越好”这条底线,用“河畅、水清、坡绿、岸美”作为根本标尺,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为依法治水、依法治河提供法律依据和工作保障,倒逼各级党政切实履职、各类主体依法依规。

联供联管让百姓喝上好水

□本报通讯员 周德宝

农村饮水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水利服务民生的直接形式,也是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但随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又成为新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补短板、运行管护强监管的新课题。

笔者以为,联网供水是解决供水工程孤立运行的捷径。水源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核心,在水库等地表水为水源主体的大格局下,极易因水库存蓄能力有限、干旱缺水严重等问题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应超前融入抗旱思维,在战略水源储备上下功夫。

在自来水联网运行上,应适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分散布局、分区保障特点,通过相邻水厂局部区域主管道连通方式,探索平时可分、旱时可合的“网间互通、互为后备”新形式,实现水源水、自来水的统筹节约利用。

在水源水联网保障上,特别是对无后备水源地或暂时无条件实现河库、库库连通的水厂,可配套建设远程取水工程,通过泵站提水、管道输水、分级加压,实现水厂从远程水源地的直接取水,建立“一源多供、多源联供”新格局。

在地势落差大、覆盖范围广的供水区域,可考虑在重要路段、桥段、区段建立两根主管道并行的环网供水体系,解决破损一处、停水一片问题,实现全时段供水。

在地下水水源补充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可考虑在水厂周边、主管道沿线新增水源井,开辟新的后备水源并配套净水设施,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网水综合利用多源保障。单村集中供水工程,视区位特点、供水能力不同,可考虑新打地下水井、安装配套机电设备,通过水井并联、交替使用方式,实行“一用一备”“一用多备”。

同时,联合管理是解决供水工程运营孤掌难鸣的支点。管理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的保障,在战线长、距离远、排查难、情况急、利润低的大环境下,仅靠水厂专业力量和单一服务,极易出现低效率、高成本的“多线维护”“多头救急”的被动管理局面,应引入市场化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联合管理、联动服务新模式,在水厂生存与发展、管理与服务上找到平衡点。

在供水工程产权划分上,按照投资主体确定权属,以水表为界,村以上主支管道归水厂,村内管网归村集体,入户管网归个人,遵循“谁的产权谁维护”原则,依次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

在供水维修服务组织上,以村或社区为单位划分网格,组建市场化维修服务队,按照“谁的产权谁付费”原则,建立“一公里服务圈”和网格化、市场化服务新机制。

在供水工程水费收缴上,村内管理环节应打破集体管理、干部管理的传统思维定式,引入物业化管理新形式,通过确定市场化经营服务主体,将入村入户环节的漏损排查、水量查验、水费收交、管道维护等服务事项打包,在严格执行政府水价标准的前提下,以群众适当分担水量漏损、水厂按比例折扣水量的保本返利方式,确保市场化服务主体的合理收入。

同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力度,运用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逐步推行管道水网无线智能监测、入村入户水表远程智能计量、市场化经营主体微信充值交费等新型管理模式,综合解决水厂水费拖欠负担叠加等矛盾和问题,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

水利扶贫攻坚 兴水阻断穷根

□本报通讯员 刘玲玲

水利扶贫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对破解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瓶颈、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短板、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水利扶贫还存在扶贫项目相对粗放、扶贫措施不够精准等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水利扶贫工作。

一要开展“精准”走访调查。要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乡镇所有贫困村开展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村情、户情和水利基础设施情况。通过实地察看、座谈统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理清帮扶思路,优化治水思路,为每个村建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卡,详实记录每个村水源、水系、农田设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精准帮扶计划。同时,在与村干部、贫困户交流中,还要认真介绍水利扶贫的思路、措施和步骤,积极宣传扶贫工作条例、相关政策法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信心决心,避免“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

二要实施“精准”水利项目。贫困村要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是关键。要按照不能因水返贫、因水致贫的工作思路,以强村富民、牵手致富为主线,以项目助推扶贫脱贫为目标,以水利基础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冬修水利、“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为依托,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饮水、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的建设力度,齐心协力做活水文章。在水源丰富的沟域内建小塘坝,在小流域治理中栽种经果林、中药材,在田间地头建水池、修渠道,把水浇到“穷根”上,努力实现水利扶贫从“漫灌”到“滴灌”的改变和提升,充分发挥水利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

三要加强“精准”工作督导。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深入扶贫工程一线进行检查督导,要建立项目工期进度表,定期汇报、检查;要建立问题台账,集中力量解决水利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实现挂牌督办、对账销号,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水利扶贫任务目标。

我们相信,水利扶贫攻坚,兴水阻断穷根。在这场扶贫攻坚战役中,随着一项项水利扶贫项目的实施落地,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脱贫致富的信心将更加十足。

来源:中国水利报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