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源头守望者:因水而生的信仰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卢七星 编辑:刘娜 2018-11-28 11:42:44
时刻新闻
—分享—

属于水的浏阳河有 234.8 公里,属于故事的浏阳河无法用距离计算长度,也许用时间计算会更合适。然而,我们此次寻访能够切入的时间剖面,也只有短短的数日,几日之内,所见已是极为丰盛。植物、历史、人文,都因河而生,因河而美,并与河流相生相伴,种种故事,或感心动耳,或荡气回肠,令我们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

△大溪河流经东门古镇的一段在晨曦中醒来,它发源于大围山北麓,是浏阳河上游的主脉之一,农业和旅游业是大溪河流域的主要产业。

浏河源人家:鲁承英夫妇

谨守着古朴的自然生活之道,为中下游的人们,守护着一方活水

住在一条河流的源头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在此之前,我们探访过很多河源,但大多河源附近,都是深山野岭,鲜有人居。此次,我们从大围山东门古镇出发,沿东白路,溯大溪河而上,深入浏阳河的源流之地。

一路所见,蓝天白云,青山秀水,令人宽慰。

过白沙古镇后,河流开始变窄,水势也因此急促欢快。镇上陪同我们一起来的河长办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浏河源村很快就可以到了,但进去之后还要走很久。这里是整个浏阳市面积最大的村,仅村民小组就多达 44 个,然而人口却只有 2400 多人,标准的 " 地广人稀 "。

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河源附近的人口密度,自然是越低越好,如此,河流保护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路边溪水旁有一个漂流的广告,但门前的设施似乎已很久未用。

果然开了很久的车,我们才到达村部。村书记陈伶义让我们换上高底盘的越野车,他说源头那边的路不好走。大约又开了十几分钟,地势明显开始抬高,河谷两边的山开始向内收缩,这是快到最深处了,大围山北麓,在此形成汇水,这里是 " 万涓成水 " 的地方。

在穿过一片密不透风的竹林后,眼前出现一栋老旧的二层屋舍,标准的湖南乡间农舍,门前有炊烟升起,周围漫山绿野,舒适得让人忘却一切尘劳。" 浏河源人家 " 鲁承英夫妇就住在这远离了城市,甚至也远离了村落的山间。

走近屋舍,看到一位老妇人,她是鲁承英的妻子。看起来个头不高、身体瘦弱的她,精神却很好,脸上总有热情的笑容,她招呼我们坐下,说鲁承英去山坡上种菜了。老人家为我们端上茶水,盛茶水的缸子还是上世纪流行的搪瓷缸。

在等待茶水凉下来的时间,环保志愿者余礼湘老师喊我们去看浏河源,他来过这里多次,熟悉得很。我们沿着屋舍边的小路,走了大概二百米的路程就看到了浏阳河的源头。那是一个小石潭,幽静冷冽,林间野花正盛开,带着不谙世事的纯美。山谷中的溪水汇集而来,冲进潭中,激起不太大的浪花。我们忍不住用手掬起一捧溪水,就这样喝了起来。这水喝得清心润泽,喝完大家不约而同地静默了一下,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在感恩,感恩这来自自然无私的赐予。

我们回到屋舍门前喝茶,鲁承英老人很快就回来了,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他的身体状况看起来还不错,1987 年,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腿脚就不太灵便了。一直以来,他们就靠着在山林间种菜、砍竹维持生计,过着没有太多欲望的清淡生活,然而年近八十的他们是喜乐的。在屋后,我们看到了他家的 " 自来水管 ",其实就是一根粗壮的南竹,掏空了节段,做成了一根粗大的天然管线,其中一头深入屋后的山坡中,泉水就沿着竹筒流了出来,水质极为清冽。他喜欢喝这样的水,一年四季都很少生病,也许就有水的功劳,经常有来访者接了水带回去饮用。他说自己以前还养羊养牛,但已经多年不养了,镇干部说山上搞养殖会影响生态、污染水源,他觉得有道理。

告别时,鲁承英夫妇一直在挽留,并多次嘱咐我们再来。他们,以及浏河源的村民,谨守着古朴的自然生活之道,敬畏自然,深爱河流,为我们这些身处中下游的人们,守护着一方最为清澈的源头活水。

△环保志愿者章志标(左四)在为大家现场讲解电打鱼的危害。

浏阳河民间河长:章志标

" 真正的农民是更坚定的环保者 "

对于浏阳河上游的寻访,自大溪河与小溪河汇流的双江口始。陪同我们一起前往的有环保志愿者章志标老师,有人说他的身上有一种 " 侠客 " 气质,但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憨厚朴实的本地农民,最初他的身份也正是如此。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环保事件后,他成为湖南首位专职环保志愿者,同时他也是浏阳河的民间河长,环保公益组织 " 绿色潇湘 " 的发起人之一。

在从双江口去往高坪镇的路上,发生了一个 " 意外事件 "。当时,我们的车队正穿过一个村庄,村里的人不多,偶尔有几个村民围在一起不知道在看什么,前面的车忽然一个急刹停了下来,于是我们的司机也只好赶紧减速停车。只见前车的门飞速打开,章志标老师从车门中冲了出来,直奔路边。

我们全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循着章老师奔去的方向,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快速地扔掉手中的杆子,向远处逃去,章老师则在后面拼命地追赶着。我们赶紧全部下车,此时章老师也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恨恨地说居然让那个电打鱼的人跑掉了。这时我们才明白他一直在车上观察着路边的情况,看到一个电打鱼的青年就立刻下车去追了。

此时,河长办的工作人员也过来,收缴了打鱼人的工具。这些电打鱼设备,足以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生态灭绝,严重危害河流的生态安全。每次看到这些东西,章老师就会很愤怒地把他们拆卸砸毁,这次也没有例外。

大恨背后,其实是深爱,对这条河流的深爱,因此,对于破坏河流的人,他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恨。" 你们看看,多好的一条河啊,那么美,是我们的生命摇篮,为什么要去破坏它呢?怎么忍心破坏呢?"

一说起河流的事,他就止不住话题,爱恨溢于言表。

五十六岁的他,在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的四年中,几乎每天都为保卫这条河流在战斗,甚至在深夜,也要在沿岸巡查,以防有人电打鱼。

章老师是个快意恩仇的人,环保是他的生命意义。

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 " 能力 " 的人。早些年,他就通过开设休闲农庄和种植苗木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在担任村主任的时期,他就带领村民集体对抗严重污染环境的 13 家小化工厂,反对 " 大树进城 ",成为 " 孤胆英雄 " 式的环保人物。

可以说,他的环保意识已经领先于他所属的群体,而他却把这一切归于他的天然身份:农民。在他眼里,真正的农民是更坚定的环保者,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土地、空气、河流的纯净,他们从骨子里深爱着生养他们的自然。

" 钱可以从很多地方挣,但生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我不要钱,只要命。" 章志标的话语,简单直接,有着农民式的质朴,道理却无可辩驳。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农民在环保问题上的觉醒。

△自称 " 垃圾女孩 " 的环保志愿者李煜筠,在高坪镇与河长办的工作人员讨论小溪河流域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 垃圾女孩 " 李煜筠

" 我无需拯救世界,我就想研究垃圾 "

相比于老一代,新青年们关注河流的方式更加专业化。此次寻访,来自民间环保组织 " 绿色潇湘 "ET 部门的李煜筠与我们一起去往小溪河流域,考察石湾村和株树桥村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她自称是一个 " 垃圾女孩 "。

没有人喜欢垃圾,把自己称为 " 垃圾女孩 " 更是有点匪夷所思。然而,外表看起来清秀文静的女生李煜筠却自封了这么一个称号。自从在大一时加入了中南大学的绿色科技协会,她就掉进了环保这个 " 坑 " 里。她学的是物流工程专业,却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近乎痴迷地进行研究。

李煜筠对垃圾的兴趣来源于祖辈勤俭节约的影响。在她看来,现代人的生活显然太浪费了,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被当作垃圾扔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难以自然降解,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在这个新的世纪,垃圾处理是人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在上大学的四年间,她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从身边做起,回收利用快递包装箱。回收项目设计的包装循环利用形式,是向同学们回收纸箱,送出过纸箱的同学可以获得积分,并通过积分兑换小礼品;回收的纸箱及减震材料由社团送往各校快递网点,或出售给网店,实现纸箱的循环利用。这样的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说服网店主购买循环纸箱是这个项目中最难打通的一环。小组成员联系了很多卖家,帮卖家算用新纸箱和循环纸箱价格的差异,但很多人不明白他们所做的意义所在。在被拒绝了许多次后,他们才找到了愿意长期合作的商家。

此次考察,正值连续晴天,烈日炎炎。李煜筠带领着志愿者们走访政府、农户,不断地记录并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小溪河流域是浏阳河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有整个流域内最大的水库——株树桥水库,直接向省会长沙供水,这里的河流状况,既影响整个浏阳河的水质,又事关长沙的供水安全。

石湾村,是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已非常细化。在户端,有垃圾桶,每户 2 个小垃圾桶,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路边设立大垃圾桶,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村级设有大型垃圾分类回收站,由专人负责分类整理,然后由垃圾收运车转运到大型处理厂。

此次来到石湾村,是回访。除了调查垃圾分类回收的情况,李煜筠还走访了多位农户,跟他们交谈,并从中了解到,村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很多人还是觉得麻烦,有难度。改变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而言,已经不是易事,对于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言,则更需要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

农村普遍 " 空心化 " 的现状也是阻碍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石湾村为例,这个 1060 户,号称 4000 多人的大村,年轻人多出去打工,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委人手不足的问题突出。李煜筠详细地记录下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更靠近水源地的株树桥村,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中,李煜筠记录下这里的村情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在远处的山间,株树桥村建设了一个封闭式的垃圾焚化炉,日处理能力可达 900 斤,这是小溪河流域垃圾处理的一个实践和探索。

走了一圈下来,团队已是人困马乏,然而她却依然精神抖擞,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

" 我无需拯救世界,我就想研究垃圾。" 李煜筠说。

大围山镇小流域自然笔记

山区的清晨让人容易早醒。

阳光清澈如溪水,早早地就照射在林间。鸡鸣、犬吠、流水的声音让人不想昏睡,这是大围山镇的一个早晨。我爬起来悄悄走下楼,旅舍大门依然紧闭,小门却是虚掩的,主人应该早就起床去忙农活了。

我们住的这家旅舍,在小镇的边缘上,周边看不到太多房子,丘陵与农田是这里的主要风物。沿着旅舍门前一条开满了金黄色石龙芮花的小路走下去,就可以到达并不太宽的柏油马路,路边立着一个形状奇怪的东西,走近看是一个垃圾焚烧炉,但已经被废弃。曾经,焚烧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显然,这种把固体废物污染转化为空气污染的方式已被禁止。

右转,即可见到一座小桥,这是一座拱桥,建筑年代不详,文字说明为 " 东门小桥 "。桥下的溪水流淌正欢,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条小溪是浏阳河上游主流大溪河的一条小支流。溪水清浅,岸边生长着大片的蒲儿根,这种菊科植物喜欢生长在湿度大的水边,现在正是它的花期。

每一个河流的大流域都是由不同的小流域组成的,这些被忽视的小流域生态,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整体健康,于是我决定利用这个早晨,考察一下这个不知名的小流域。

穿过小桥后,在溪水的岸边,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与河流并行,伸向远方的大山。路在丘陵与河流之间,我沿着这条路走向更深处,却在路边看到了两块面积不小的指示牌。其中一块是 " 大围山梨 · 农产品地理标识国家级示范样板 ",昨天晚上在大溪河河边散步时,曾听镇河长办的工作人员谈起过大围山镇的梨,据说这种脆嫩无渣,表皮黄褐色的梨是当地的特产,果核极小。沿着路边望去,远处河岸相对平坦的地带,密密麻麻的低矮果林,应该种植的都是这种梨树,通过指示牌上的地图可以得知,在大围山镇的流域范围内,支流边基本上都是密布的果园。

另一块牌子让我知道了这条溪水的名字,上面写着 " 浏阳河长鳌江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区 "。治理面积 8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封禁面积有 681 公顷,标准的一个小流域。

路两边的山丘与冲积地带水土保持得普遍很好,基本看不到裸露的地块,崖壁之上有大片雪白的花瀑布般垂下来,那是在夏季盛开的野生络石。路边的草地里有紫色球形花序的巨大植物,在低矮的草丛中如鹤立鸡群,那是菊科的大蓟。仔细观察草地,可以见到平时在城市里很少见到的植物,如薤白,就是野生的蕌头,此刻,它正含苞待放。偶尔也能看到天南星科的半夏,这种著名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的毒性,它的花序十分特别,很容易被认出。

也许是因为时间尚早,路上很少有行人,偶尔有摩托车经过。路边的旧屋舍前,有主人采集的鱼腥草,摆满了整个台面。

从小溪的另一座桥上折返,会经过河流的另一侧,这里民房较多,有老人在劈柴,见到我拍照,笑着跟我打招呼,与老人交谈,却发现语言基本不通,只能靠意会,他们讲的是客家话,大围山镇也是湘东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客家风俗。

东门小桥的另一边,已接近镇区,河边的空地上种满了蔬菜,不能种菜的坡地上生长着果实艳丽的蓬虆,偶尔也有金银花和刻叶紫堇,乡野的丰富,不在人,在于自然风物。

一只不知道是谁家的田园犬,一直跟随着我走了很久,最后居然目送我回到旅舍。

△达浒镇的老桥虽然已经废弃,但却被巧妙地改造成了观景平台,成为河流中的一个景观。

浏阳河边古镇群:人与河流的关系,依然亲密

沿大溪河(浏阳河上游)分布着一线古镇。

它们分别是白沙古镇、大围山东门古镇、达浒古镇、官渡古镇,全部依河而建,由此明显可以看出古人 " 择水而居 " 的发展思路,浏阳的文明发展,从古至今,也都是沿着这条河流展开。

处于河流最上游的是白沙古镇,它深藏于大围山腹地,安静得不谙世事,大溪河在这里接纳了更多的支流,开始变得宽阔起来。古镇很小,有两条保存尚好的老街,路面还是青石板铺就,有的地方则用了鹅卵石。镇上的房子大多为两层建筑,古旧的木板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痕迹,河边的水极为清澈,依然有妇女在水边洗衣,延续着千年的传统,不远处有孩童在戏水,欢快的笑声在静谧的古镇里显得尤为清亮。用浏阳河水制作的霉豆腐是小镇的特产,在这里,人与河流的关系,依然如此亲密。

离开白沙古镇,沿大溪河向下,就到了大围山的东门古镇。

相对于白沙古镇的幽静,这里显然热闹了许多,大围山的旅游带动了古镇的发展,古镇的街道上,游客不绝。镇上的建筑物多为古风建筑,形成统一风格。为了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河流,镇河长办的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古镇的大溪河沿岸,这里有着极美的乡村风情,不远处的大围山延绵深邃,静默不语,眼前的大溪河流淌得欢快,山、水、路构成了完美的田园诗画。路边有锦绶堂,为红军时期的湖南省苏维埃旧址,原为当地大户涂家旧屋,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我们去时,锦绶堂正在维修,其中一位村民说他就是涂家的后人,当年,涂文绶被朝廷追授为 " 五品封典奉政大夫 ",够得上穿锦袍、佩绶带的资格,二来他名字中有 " 绶 " 字,他的妻子涂刘氏便将这套宅子命名为 " 锦绶堂 "。

△锦绶堂,大溪河边的一座清代庄园。

锦绶堂是典型的清代庄园建筑,占地达四千多平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有雕梁画栋两层楼房一百余间。从这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乡绅大户在乡村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继续向下游探访,是达浒古镇,如今达浒依然是浏阳重要的乡镇。在这里,浏阳河接纳了达浒河、金坑溪河、石田河和包家塅河诸多大型支流,水势明显增大。达浒镇山多水多,自然风景也多,象形风景区、榴花洞风景区都在浏阳河的支流上。河长办的李帅带我们登上浏阳河桥,从远处眺望中洲岛,那是浏阳河上游最大的洲岛,从摄影师航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洲岛呈现出一个巨大的 "7" 字形状,岛上有良田和菜地,金色与绿色的配色近乎完美。

△呈现 7 字形的中洲岛,位于浏阳河上游的达浒镇。

达浒的下游,是著名的官渡古镇。

据记载,公元 222 年,三国东吴设县治,治所设在居陵(即官渡镇),元朝时期再次把官渡作为浏阳县制所在。历史上,这里是湘赣两省的通衢,浏阳东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我们在官渡古镇沿河而行,街上行人不多,时常能见到的是当地悠闲的居民,三五成群在路边歇凉谈天。古镇生于长河,河流滋养古镇,于他们而言,河流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地理概念。

一处老宅门前有特意设置的围栏,门前立有铜像,这是为纪念元代文史学家欧阳玄而建的圭斋书院,欧阳玄字圭斋,圭斋书院以及浏阳市的圭斋路都为纪念他而得名。

官渡的浏阳河边,古意盎然,河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树,这并不算什么稀奇,在湖南,百年以上的古樟树经常可以见到,然而这棵树上却还缠绕着一棵硕大无朋的藤本植物——络石,时值花期,雪白细碎的花几乎将整个樟树覆盖,清香的气息在浏阳河边飘散,漫长的岁月成就了古镇的美,连植物也因此变得不凡。

潇湘晨报记者 常立军(图 / 文字) 图 / 卢七星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卢七星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