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下“钢铁碗” 乐享“生态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株洲样本”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胡志刚 贾茜 编辑:刘娜 2018-06-08 12:14:27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密集林立的黑烟囱,象征着工业鼎盛的旧时代;这是一座“水生态文明城市”,山水河湖城相融合,演绎着生态宜居的新生活。这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向水生态文明城市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本——湖南省株洲市。

初夏时节,行走在湘江畔,感受着人水和谐之景,见证着放下“钢铁饭碗”的阵痛后,人们乐享“生态大餐”的幸福转变。

产业转型 工业重镇蝶变新生

在赫赫有名的清水塘工业区,曾经密集林立的烟囱,如今已成为一片荒芜的废墟。大型机械正忙碌施工,将残垣断壁拆除拖走。风声呼啸,一座数十米高,锈迹斑驳的株洲钢厂炼钢炉架子,静静矗立在视野中,唤醒着人们对工业时代的记忆。

“最多的时候,仅清水塘不足20平方公里的区域,有接近600个烟囱参差林立。”株洲市水务局副局长钟勇军谈起清水塘五年前的模样,依然记忆深刻。“记得当时有首打油诗叫‘清水塘,水不清,天不蓝,晴天雨天雾蒙蒙,黄龙黑龙舞长空’,对污染情况描绘地相当贴切。”

改变,从2013年开始。株洲市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缜密出炉,一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在清水塘毅然打响。

下狠心,斥巨资,株洲摒弃“带毒GDP”。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性提出以“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的模式,通过“搬、改、治、减、提”这五字经的实践举措,以牺牲50亿元GDP的代价,关停147家污染企业,拆烟囱治污染。

成效几乎立竿见影。过去连窗户椽防盗网都被腐蚀黑的居民区,时隔五年,又能推窗看见蓝天绿叶了。

“株洲市清水塘搬迁改造工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老工业区的征地拆迁处置模式的新路子,成为全国老工业区转型改造的示范,在全国开了先河。”湖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对于株洲脱胎换骨的变化连连称赞。

“完成改造后,将形成科技创新、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口岸经济、临山居住四大建设板块,最终形成科技园、工业主题园、体验式商业、综合保税区四大核心业态。”钟勇军指着不远处一个已建成的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说,10年后再来看,清水塘将成为现代生态科技新城和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行业标杆。

智慧治理 绿水青山配套成龙

行走在湘江风光带生态堤岸,不时能看到市民游客休闲散步的身影。

“以前饭后散步要开车过桥去西岸,现在多好啊,自家门口也有休闲的地方,再也不用羡慕河西的住户啦!”站在株洲市湘江风光带长滩水韵景观旁边,黄莉女士一边看着5岁小孙子兴致勃勃地荡秋千,一边对记者谈起这两年的变化:“河堤宽阔了,休闲景致有了;马路拓宽了,拥堵鸣笛没了;江景房越来越值钱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心了。”

“加强湘江保护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作为湖南省政府“一号工程”,还湘江母亲河一江清水,综合保护治理尤为重要。

总投资36.66亿元的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是建设集防洪、道路、交通、景观、生态为一体的新城区的关键举措,也是治理河流兴生态,开启“控源、净土、复绿、洁净、整治、防洪、清障”智慧治理模式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控源——提高水涵养能力,净土——减少水土流失,复绿——减少植被破坏,洁净——减少河湖污染,整治——减少违法采砂,防洪——减少洪涝灾害,清障——减少河道隐患……一个又一个目标,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具体体现。

768家畜禽养殖场实施关闭清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34平方公里;11个废弃矿山复绿整治,29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株洲市河流生态基流满足程度达到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公共供水末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株洲市排水除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全境河道实施清淤疏浚……一个个详实的数据,是株洲水生态文明建设交出的优秀答卷。

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与河长制湖长制建设,株洲在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工程的同时,按照“上游保护、中游控制、下游治理”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策略,只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开展以水土涵养、河库健康为主的健康水生态体系建设,以生态促经济,用河长制护佑“河长治”。

借鉴德国莱茵河水污染治理经验,株洲引入雨水收集及生态技术,改善水体环境。利用基地生态本底,构建生态绿化系统,实现生态修复,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稳定排放达标率100%,湘江株洲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

文化传承 黄金水岸流芳后世

“听株洲同事说他老家的万丰湖现在特别美了,我们特意从深圳慕名而来。”“我们住在郴州,公司要组织拓展活动,这次来万丰湖提前考察一下环境。”“我就住在石峰区,来万丰湖好多次啦,今天天气好,把爸妈也接过来呼吸新鲜空气。”……4.5公里河道绿林蜿蜒,800亩水面波光粼粼,沙滩椰影碧草连天,生态湿地河湖连通,万丰湖凭借怡人的水生态环境,吸引众多的游客市民纷至沓来。谁又曾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淤泥堆积、污水横流的沼泽地。

“万丰湖水系进行治理后,与湘江连通,全部建成后将形成难得的水系岛屿风景。”万丰湖项目承包部负责人杨能武介绍,水系连通的关键就是建造钢坝闸,发挥防洪调蓄作用,“平时万丰湖保持40.8米的景观水位,当汛期时,把低排坝闸关闭,水由万丰湖高排滚水坝排入湘江;当枯水期时,通过取水泵站从湘江取水。”

在株洲,像万丰湖这样“水景观+文化+休闲+观光”一体化运作的生态水系工程正越来越多。

株洲市坚持把区域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与水利工程建设融合,打造出一批水清岸绿的滨水区、人水和谐的休憩园;坚持生态理念治理河流,尽量维持河道蜿蜒曲折自然形态,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加大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使之成为人们水上娱乐、养生度假的原生态旅游胜地。

株洲擦亮文化招牌,以湘江、渌水、洣水为轴线,修复了朱子码头、杜甫亭等水文化遗址,把水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区域的水景观文化廊道,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市民的幸福指数,改善群众的宜居环境。

“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河湖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与保护,水系格局得到优化,还要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谈及创建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目标,钟勇军如数家珍。

如今,伴随着一个个目标悉数达成,株洲市这座工业老城痛快地告别了“钢铁饭碗”,稳稳地享用着“生态健康餐”。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胡志刚 贾茜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