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为水发声都说了啥?

来源:中国水利网 作者: 编辑:刘娜 2018-03-08 15:23:00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要像解决大气污染一样关注水污染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张佳鑫/摄)

  □本报记者 张佳鑫 林若箐

  “现在老百姓更关注的是空气质量,因为天天都能看得到、感受得到。”提起生态环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说,“但目前水污染问题同样严峻,需要全社会提高对水污染的关注度,提高到同关注空气质量一样的高度。”

  “空气和水,都是人类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相对于空气污染,老百姓对水污染的感受相对‘迟钝’‘滞后’,因为部分水污染不是直接用肉眼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大家关注和谈论得就不够多。”白岩松向记者表示,从成本来看,水污染治理的难度不亚于大气污染。作为第五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白岩松对生态环保格外关注,他说:“当空气质量逐渐改善,并且会在比我们预期更短的时间内达到目标时,我建议更应该把水污染问题放在优先治理的日程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其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和大气、土壤污染治理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白岩松认为,要把水生态环境治理设置为社会公众日常关注的重要议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生态环境,人们不仅要增强节水意识,更要从保护身边的水环境做起,引导社会公众在水污染治理领域有序参与,借助其强大的社会合力,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水环境污染的困局。

  全国政协委员丁磊:科学解决污水处理难题

  □本报记者 张佳鑫 林若箐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被称为“科技圈养猪第一人”。禽畜养殖面源污染大,而他的养殖场又处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浙江省。通过实践,丁磊对污水处理有着自己的见解:科技助力可以让污水处理事半功倍,并且发挥更大效益。

  通过多次试验,丁磊带领的网易味央团队发现,只要猪舍环境保持整洁干净,排泄物清扫实现定点收集和处理,污水对农村河道的面源污染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网易味央团队研发了禽畜粪便专用处理马桶,通过虹吸原理把排泄物吸入地下管道。废水经过专业沉淀、分解、过滤,最终净化为清水,可用来做冲洗猪舍卫生的二次供水,实现水的内部循环利用,既解决了水污染,又节约了水资源。经过测算,引入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科技手段处理禽畜养殖产生的污水,成本每吨大概只需要10元,经济实惠。

  丁磊建议,希望国家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污水处理行业,以高科技方式提高污水处理标准,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陈彩虹: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让水利成为农业发展的牢固保障

  □本报记者 林若箐 张佳鑫

  “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应该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使其长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作用,让水利成为农业发展的牢固保障。”提起农田水利,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彩虹颇有感触。

  “我是从事农业科研的,能再次增加农田产量的‘二级火箭’就是水。”陈彩虹说道,“广西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往往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就是一年中最缺水的时期。”

  陈彩虹一直都在农田一线开展相关工作,也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年来农田水利的发展与成效。“广西近些年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建起了一些水库,包括‘双高’基地水利化建设,对农业灌溉用水来说都是很好的保障。同时,广西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得挺好,运用也很普遍,很多经济作物都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产量上来了,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了。”

  但她也指出:“建成容易管护难,特别是‘最后1公里’的渠道,是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相对薄弱的环节。灌溉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各个环节都要发展好、抓好。”陈彩虹建议,发展农田水利,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尤其是乡村两级管护主体及其管护职责,让农田水利设施能可持续地发挥作用,让水利成为农业发展的牢固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李和跃:“滴灌”致富

  □本报记者 张佳鑫 林若箐

  “我参加‘节水增粮’项目监督检查时,去过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天宝村。这个贫困村位于吉林省西部,并不缺耕地,但过去没有灌溉设施,完全靠天吃饭,一般年份玉米亩产量只有500斤,即使风调雨顺的年份,最多也就亩产800斤。要是碰上气象灾害多发年份,几乎是绝收,不但白忙了一年,投入的种子、化肥钱都搭进去了。贫困村的农民们朝思暮想,盼望着早日奔小康。”

  “2012年前后,我们在当地开展‘节水增粮’行动,打90~100米深的机井,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的水源。我们还推广了膜下滴灌技术,政府负责打井、铺管到田间、接上出水栓等。项目资金一条龙覆盖了从水源到田间地头的所有费用,第一年滴灌带和膜都免费提供给农户,第二年很多地方补贴价格的一半。当农民有了一定积蓄后,才开始让他们承担自己地里耗材的费用。”

  “项目实施后,农民收入比过去大幅度提高,尝到了灌溉设施带来的甜头。”2014年,李和跃再次前去调研,参加座谈的两家农户带来了喜讯。“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节水增粮’行动,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采用膜下滴灌后,即使大旱之年也能达到丰产,亩产可达1500斤,比过去多了约两倍,而且是旱涝保收。我们每家也就三四口人,扣去种子、化肥和人工等成本,年纯收入分别能达到18万元和16.5万元,不仅脱贫,还直接致富了!”

  “现在农户的耗材每年每亩大概100多元,而且一两家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主动使用膜下滴灌。”李和跃说,“种田有利润了,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和管理,发挥机械化的规模效应。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既能获得租金,还能抽身去城里打工,挣到稳定的工资。有些农民则给种田大户帮忙,村民们整体收入不断提高,贫穷被‘滴灌’成了富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