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郴州报道
“守着金山(矿山资源),却喝不到一口好水!”有着矿都美誉的郴州,曾经面临无水可喝的窘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矿产无序开采和粗放型生产,郴州一度地质灾害频发、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严重,不光饮水安全难保障,一些河流甚至鱼虾绝迹。
近年来,郴州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着力探索“调产业、控污染、绿矿山、净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水治理模式,倒逼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使之逐步实现从粗放向精细、从地下向地上、从国有向民营、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的“五个转变”,郴州的水生态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在漫步郴州城乡,昔日的尾砂库区成了休闲公园,曾经污水横流的江河如今水清岸绿......郴州人说,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但水生态治理让郴州环境“变了个天”。
鱼虾绝迹的秧溪河“变了天”
秧溪河为湘江的三级支流,位于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发源于五盖山,由许家洞长桥汇入郴江,全长40.81公里,流域面积149.16平方公里,是流经郴州市城东两条主要河流之一。
秧溪河流域上游为玛瑙山、观山洞采选矿区,曾聚集采(选)矿企业600多家。因大量无序开采有色金属,乱采滥挖猖獗,大量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选矿尾渣堆积在秧溪河两岸,采选废水肆意排放,河水污浊不堪甚至淤塞断流,重金属污染物严重超标,鱼虾绝迹,寸草难生。同时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经常引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周围的居民说,开矿让秧溪河成了脏臭凶险的“遭殃祸水”。
今年近50岁的丁先生对“臭水”一说感触颇深。丁先生曾是秧溪河选矿区的维修工,他记得上世纪的秧溪河水不到半米深,两岸有上百家的选矿厂,很多污水和尾砂直排河中,流到城区河段的水常年散发着刺鼻气味,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
一年除夕,老丁骑摩托蹚水过秧溪河,车轮卡在了河里的沙石中。在搬弄“陷河”摩托时,他手挨着河水就觉得恶心,“水又脏又臭,连手都洗不了。”那时,他认为秧溪河已经“没救了”。
“现在的秧溪河跟以前比完全两回事,简直就‘变了天’。”现在每周都要来湖边钓鱼的丁先生指着有5米深的刘仙湖说,河流上有多个由人工拦蓄河水而成的湖泊,两岸选矿厂早已被关闭或搬迁。河水逐渐变清,水域也逐渐变宽。
“如今刘仙湖成了我们钓鱼的好地方。”原来“手都洗不了”的秧溪河如今水清鱼跃,丁先生感叹这样的变化原来做梦都想不到。
湖南的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一号工程”实施以来,郴州市结合城市建设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投资6.1亿元,实施秧溪河城区河段水生态修复工程,建成生态护岸10公里,疏浚河道淤积物30万立方米,打造沿岸风光带80公顷,新建刘仙湖、珠江坝、新坝等7座壅水坝。
为了截污,秧溪河两岸新建截污干管1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0平方公里,清运及集中处理沿岸尾砂120万立方米,覆土80万立方米,年放流鱼类10万尾。同时,因地制宜建成了湿地公园、沙滩公园等水景观工程,成为秧溪河流域的耀眼明珠。
秧溪河湿地公园为滨水绿色生态景观带,长约2.8公里,面积约37.1公顷。公园规划设计将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低坝多级城市防洪与城市河道水面景观建设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公园的生态性、亲水性和公益性,是一座集湿地、山水景观、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型、开放型公园。
秧溪河沙滩公园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3亿元。2011年以来,苏仙区在原尾砂矿闭库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在秧溪河一侧、原来的尾砂库集中区建起了沙滩公园,通过集中清运、处理河道尾砂,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沙滩游乐区、游道、生态停车场,栽种南竹、灌木,移植乔木,秧溪河刘仙湖整治后绿化覆盖率达70%,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区的二次开发、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这条一度被称为城东“臭水沟”的秧溪河,因城区河段水生态修复工程一改旧貌,成为郴州一张宜居宜业、生态和谐、运动休闲和文化特色凸显的城市名片。2013年,秧溪河沙滩公园成功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秧溪河流经的郴州市高新区被评为“湖南省级水利风景区”。美丽的秧溪河正带动城市旅游业快速向前发展。
郴州市水利局水资源科负责人曹翀说,上世纪秧溪河没治理前,河边有一块地,位置不错,当时市委市政府想挂牌拍卖。尽管拍卖起价不高,结果依然流拍了。主要原因是当时投资商普遍认为秧溪河周围环境太差,治理成本过高,开发房地产的风险大。
随着秧溪河治理的成功,同样的临河地段在拍卖时出现了争先叫价的现象,最后以高出治理前十多倍的价格出售。有一个香港投资商因为迟了一步,错过了拍卖会,只得扼腕叹息。开发商最明白,在这么好的河流附近建房,不愁房子卖不出去。现在秧溪河沿岸,一个个生态小区正在崛起。曾经的“纳污河”两岸成了花园街。
“休克疗法”催生三十六湾蝶变
郴州临武县三十六湾,储存着铅锌、锡、钨、铜、金、银、锂、铟等九类22种多金属矿产,矿产的开采使这个小地方出过数名亿万富翁和几十个千万富翁。耀眼财富的背后,伴随的是一段开发与保护角力、欲望与良知斗争的历史。
三十六湾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是湘江水系舂陵江支流陶家河(甘溪河)、猴子江的发源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处于采矿鼎盛时期,悬崖峭壁上布满了蜂窝般的矿洞,梯级选矿工场依山而建,各种简易工棚鳞次栉比,装着矿石、机器设备、生活用品的斗车穿梭不止。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
这里的悬崖峭壁之间聚集了来自全国9省的10万淘矿大军,当地矿主们为了发财疯狂开采金属。这里还流传这样一句话“挑担石头,出山卖钱”。然而,不少人带着金灿灿的财富走了,留下了黑漆漆的矿洞和满地数以万吨计富含重金属的尾砂废石,成为污染湘江源头的“定时炸弹”。
300多个采矿点让整座青山千疮百孔,非法采矿产生的废水毫无遮拦地从山上倾泻而下,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浊流,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湘江二级支流甘溪河,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
地质灾害频发、非法采选猖獗、污染触目惊心,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和环保部对郴州三十六湾挂牌督办。空前的压力下,三十六湾整治已无退路,省政府多次向郴州市下达“死命令”,三十六湾被列入国家和湖南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五大区域之一。
郴州市启动了长达18个月,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坚决彻底的集中整治行动,对矿区矿点实行“休克疗法”,出动上千人次进山清理,取缔炸毁采选矿,清除选厂、厂棚、设备,对相关人员进行刑事立案和拘留,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彻底摧毁了三十六湾非法矿点、选厂,7万余名矿工返乡,这个昔日疯狂的矿区终于沉寂清静下来。
当年参与组织实施集中整治行动的人员回忆,在利益的驱动下,300多个采矿点只有10多家有证开采,因无序、非法开采和污染严重,被视作湖南矿业秩序整顿和污染治理中“最难啃的骨头”,给集中整治带来了很大阻力。一些矿老板曾扬言“谁敢来砸矿就要整死谁”。
老板们的威胁令抵挡不住政府的“金牌令”,县领导带队的执法行动组进驻三十六湾,将位于万水乡发米江村已成气候的“发昌龙道(矿)”一举炸毁,打响了集中整治“三十六湾”行动的第一炮,极大地震慑了非法采矿选矿者,非法矿主纷纷撤退。
当时临武县有识之士认识到,三十六湾无序开采矿产,粗放发展相关产业,虽然每年能增加财政收入,看似带动了经济发展。事实上,这是昙花一现的带血GDP,因为对环境和生态的伤害很大,矿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治理需要的成本远远高于所得。
教训是惨痛的,临武县决定不再走老路。“休克疗法”的治矿风暴之后,建立了巩固“打非治违”的长效机制,组建了一支长期驻扎矿区的矿山综合执法“别动队”,日夜巡逻守护。此外,临武县还大力实施矿山覆土复绿,防治水土流失,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办法,落实矿山水土保持,增强大自然自身修复能力。
如今,三十六湾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三十六湾河流水质达到了地表水III类标准,陶家河流域沿线山地很多地方已恢复了生态植被,流域的地表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现象被遏制,部分重金属污染区域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柿竹园治污带来绿意满园
郴州市苏仙区的柿竹园区域,矿物品种达143种,矿石资源量达3.6亿吨,金属储量161.69万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价值达2000多亿元,是世界闻名的多金属矿床地。其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庆年间。
新中国诞生后,开始叩开柿竹园“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的宝藏大门。现在已成长为集采矿、选矿、冶炼、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是全国的五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湖南六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在金属矿开采与提炼过程中,矿石经过洗、选、冶后剩下的细砂状固体废弃物,称为尾砂。尾砂随意排放,易淤塞河道;同时,未经处理的尾砂、矿渣等,均含有大量重金属成分,会对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尾矿库是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排出的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矿山选矿厂生产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它能使尾矿水在库内澄清并经深度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可有效保护环境;将尾矿暂时贮存于库中,可待将来技术进步后再回收利用尾矿中的有用矿物成分。
历史上,柿竹园在金属矿开采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因为尾矿库建设落后,环保措施没跟上,也曾对环境尤其是水体造成严重重金属污染。上世纪九十年代,柿竹园70多家个体采选冶企业(部分选厂没有配套的尾矿库),把大量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选矿尾碴堆集在东河流域两岸。有的小选厂甚至直接把选矿废水直排入东河。
东河是湘江的二级支流,纵贯柿竹园区域南北,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曾经在东河中上游两岸有几十座历史遗留下来的无主尾矿库和大量弃置的采矿废石,一旦遭遇强降雨,山洪暴发,两岸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及选矿尾砂就被冲刷而下,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含有砷、镉等剧毒元素的河水,最终将流入湘江......
曾经清澈的东河由于采矿污染一度变得“五颜六色”。2010年,湖南省把东河列入了重点治理范围。然而,污染容易治理难。此后3年中,柿竹园累计投入资金高达7000多万元,以东河上游尾砂安全处置工程为重点,先后实施了5次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多项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从源头减轻山洪对固体废弃物及选矿尾砂的冲刷携带作用,最大程度控制东河水系的重金属污染。
同时,柿竹园采取综合整治措施,重点实施柴山、柿竹园井下废水利用,柿竹园区尾矿浓缩与废水处理及回用,采矿废石场、野鸡尾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矿山主题公园、矿山公园博物馆等工程建设,遏制矿区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柿竹园柴山多金属选矿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柴山尾矿库及尾矿水处理站拥有世界一流的处理技术,大部分尾矿水作为生产用水被回收利用,少量排放的尾矿水也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柿竹园不光彩的排污史一去不复返了。”
柿竹园通过废水回收利用工程建设,使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率提高8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废水排放量250万吨;通过固化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流失;而尾矿浓缩与废水处理工程,改善了尾矿库外排废水水质,大大减轻了环保压力。
柿竹园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建设2012年开始,2016年初结束,先后实施了千吨尾矿库复绿、东河东岸生态恢复等10个项目,新增林地、绿地和耕地3431亩,建设用地281亩,项目区新增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达到治理区域的82.2%。
柿竹园无疑是郴州乃至湖南经济发展的“老功臣”,它擦亮了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金字招牌。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开始认识到,“老功臣”并不意味着就享有“排污特权”,尤其这还关系到湖南母亲河湘江的安危,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来一时的发展。所幸,现在柿竹园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来保护环境免遭重金属的污染。然后在此前提下采矿、选矿、炼矿,发展绿色生产,既获取大自然的资源馈赠,又让大自然绿意常在,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