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水相依 生态福城——访郴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伟清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袁千惠 2018-01-17 15:38:5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郴州报道

  记者:2013年郴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4年时间过去了,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伟清:自郴州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之一以来,郴州市始终高举水生态文明建设旗帜,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名城美丽郴州”的总体目标,牢牢抓住“民生、生态、转型”三个根本,因地制宜做好水文章,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显著。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全市4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保持三类标准以上的有43个,占95.6%,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小东江水库水质保持一类标准,山河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水生态系统有效修复,江河湖库水系绿化率达96.5%,水域面积率由试点前的4.3%提高到6.9%,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恢复,水生物繁殖规模日益扩展,秧溪河沙滩公园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是社会效益显著。水安全保障得到巩固,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设施建成,全市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加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50%提高到75.86%,农业灌溉系数由0.45提高到0.50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逐步提升,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入河排污量得到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4.2%,增幅17.2%。城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建立与省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倒逼传统资源型产业逐步实现从多向精、从地下向地上、从国有向民营、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的“五个转变”。

  三是经济效益显著。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地方税收,而且大幅度提升了水景观周边的土地价值,促进了全市农业、旅游业等涉水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郴州市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城”“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201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记者: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的“郴州模式”有何亮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伟清: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郴州市立足山城特色,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创新创优,探索形成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郴州“六大模式”,对于南方山丘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是“调产业、控污染、绿矿山、净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水治理模式。为治理好、保护好一江清水,郴州市抱着壮士断臂之决心,采用“追本溯源、釜底抽薪”的治理原则,着力构建“调产业、控污染、绿矿山、净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水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边治理、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个性鲜明、主题突出、国际知名”的天然温泉水开发模式。以汝城县为龙头、市中心城区为重点、各县市区和各类特色镇为支点布局温泉开发利用,着力开发建设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文化产业园等温泉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温泉之城”。

  三是“同源、同网、同质、同价”的城乡居民饮用水建设管理模式。嘉禾县乘水生态文明建设东风,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价、同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

  四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村房规范”三重示范作用的乡村生态水治理模式。以郴州西河天然水系为脉络,以治理工程与城乡发展相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西河打造成生态、小康、幸福的风光带。

  五是“一轴五带、十城百景”的城市景观水提质模式。在中心城区建设“五河八湖七库”的水生态景观系统,在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规划中构建“一轴、三带、两湿地、十片区、十河、十八库”水生态景观工程布局,全市形成了“一轴五带、十城百景”的水生态美景,使郴州成为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城市。

  六是“分段式建设经营、保底式收益保障、综合式建设管理、联合式监管协调”的工程经济水建设经营模式。莽山水库积极推进了PPP模式的运作,是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第一批试点项目,成为了全国172个重大水利项目中第一个成功实现PPP模式建设经营管理典范,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记者: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水利部门还将继续做好哪些工作?

  黄伟清: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浩大、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百姓。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全面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工作中,推行痕迹工作法,坚持部署留痕、检查留痕、整改留痕,确保水利安全履职真正落细落小落到实处。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产业、水生态、水文化,切实提升水利建设的综合效益,努力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水利建设道路。同时,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严守红线、保护绿线、落实黄线,全面提升水利管理水平,保湖库健康、河流安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