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通水系“任督二脉” 打造人水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沈梦艳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2017-12-14 16:30:4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长沙报道

  夏天漫步梅溪湖,只见绿坡柳岸,树木随风摇曳,水面波光粼粼,风景宜人。但对于从滩涂地改造而来的梅溪湖来说,秋冬枯水期可能就要面临水位变浅的尴尬。据梅溪湖投资(长沙)有限公司总工室副主任、水务办公室主任湛忠介绍,每年9月到次年4月,因来水有限、湖水流动性不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梅溪湖的水质,也存在水量过少的问题。

  实际上,汛期存在的内涝、洪灾隐患,枯水期存在的水质、水量隐患,一段时期内困扰着的是整个长沙城。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地方的河湖沟渠等水系连通不够,雨季则易引起内涝,枯水季则水量不够,且水资源的自我净化能力也会下降。而长沙城这个从古至今的“水窝子”,因水而兴,但也因为过境水多、人均水少,汛期水多、枯水期水少,存在一定的水生态问题。历史上一段时间里,长沙更是依赖于“大取水、快排水”的路径。长沙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力新对此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座城市的水系就像是一个人的消化系统,这段时间长沙把胃和肾丢了,直接用肠道消化。”

  很显然,这样的“消化”模式并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7月,长沙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这为长沙提供了全面解决水生态问题的绝佳契机。坚持“给水腾地,给水让路”的治水理念,长沙市近年立足河湖、水系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使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让水流起来”。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工程便是此治水理念的成功实践样本之一。

  今年4月14日,长沙市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技术评估,评估分数达到优秀水平。10月19日,通过了省政府与水利部组织的行政验收,成为湖南省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

  打通水系“任督二脉” 让“水窝子”的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

  今年6月,长沙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 ,但梅溪湖却安然无恙,这一切得益于雷锋湖—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工程,在此基础上梅溪湖有效发挥了防洪调蓄功能。据湘江新区管委会环资处负责人丁立军解释,暴雨时,梅溪湖通过河湖连通管道将水排到附近龙王港河中,为雨水的汇入留下储水空间,同时又避免了雨水滞留在城区形成内涝。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湘江沿岸地势低洼,每临汛期,外洪内涝灾害时有发生。“如果河湖实现连通,春季下雨,可以放低湖泊水位蓄水,减少管网的雨水排放量,蓄水后,可以渗透到地下,丰富地下水,还可以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调节自然气候。”长沙市水务局局长李增加向记者介绍。

  为了让水流起来,打通水系“任督二脉”,长沙先后启动了桐溪水系、龙王港与雷锋湖梅溪湖连通、圭塘河再生水厂尾水回补河道、松雅湖水系、望城大众垸水系等10余条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其中龙王港与雷锋湖梅溪湖连通工程总投资4100多万元,将龙王港的河水引入梅溪湖。工程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听雨路水闸建设和补水管道的暗埋敷设。桃花岭等山体的近14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是梅溪湖湖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汛期降水补给完全可以满足湖泊的用水要求,但在枯水期,梅溪湖水量和水质都受到了影响。这些问题也曾经困扰着该片区的居民,不过,随着听雨路水闸工程和补水工程的完工,问题将得以改变。

  沿着龙王港拾级而下走近河岸,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在听雨路与龙王港河相交处,听雨路水闸工程已基本完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待设备就位便可投入使用。听雨路水闸属于中型水闸,设计标准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采用100年一遇。“听雨路水闸工程已在2016年9月进场开工,补水管道工程预计在今年11月开工,于2017年2月完工。建成后,上游水位将达到37.5米,只在枯水季节对梅溪湖进行补水。”湛忠介绍。

  公开材料显示,梅溪湖补水工程项目于2016年10月完工,建设了城市岛水系连通管和南园路水系连通管。城市岛水系连通管为双向排水,其利用龙王港水系的水位变化和梅溪湖水系水位的相对恒定,在梅溪湖缺水、而外围龙王港水位高于 35.5m,且河道经过一定时间冲涮的时候,利用龙王港雨洪对梅溪湖进行补水,在龙王水位低于35.0m而梅溪湖雨水补水充足时利用其排水进入龙王港。

  而南园路水系连通管位于南园路龙王港橡胶坝下游,管道为梅溪湖向龙王港单向排水,管道对于维护梅溪湖水位的恒定性,提升梅溪湖生态景观、保障梅溪湖水质水量均有较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河湖连通项目工程建设,将龙王港的河水与梅溪湖的湖水连通起来,原来的死水得以流动畅通,不仅保证了梅溪湖枯水季节湖泊的水量,也改善了梅溪湖的水质。在雨季时则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排水压力,有效降低内涝风险。

  除了已经在建的河湖连通工程,梅溪湖投资公司还提出了“库库连通”的设想,湛忠透露,未来可能会将包括泉水冲水库在内的7个水库与龙王港连通,实现江河湖库连通,联合调度。

  此外,听雨路水闸的修建,使龙王港上游的水位得到提升,形成了比较宽阔的水面,加上岸线滩涂整治、生态修复造绿等工程,龙王港沿岸将建成“景观河道”。

  水质改善、水美鱼虾肥,龙王港逐渐回归本色,数据频频报好,已达到了四类水质标准。

  “几年前,这河里的水非常浑浊,水质又黑又臭,政府整治管理了之后,明显变清澈了。”正在龙王港岸边与同事安装排污网的市民曾先生感叹道,现在水质好了,在岸边钓鱼的人也越来越多,周围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居住环境整体提升了档次。

  给水腾地 给水让路 打造人水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激活河湖之水,滋润城市发展,在梅溪湖-龙王港取得的综合治理成效,在长沙市开福区朝正垸同样得以生动演绎。走在长沙的浏阳河朝正垸堤防边,绿色草甸如波浪般起伏,野花像繁星一样布满草地,水面一望无际,白鹭则悠然自得,这里业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最流连忘返的一道风景。

  “山水洲城入眼来,一路欢歌飘两岸”。行走在朝正垸堤上,市民赵希不禁为长沙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点赞,他回忆,以前一到雨季,朝正垸堤边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将遭灾,房子河农田会被水淹。随着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动,接续系统的水治理举措给百姓带来了看得到的好处。“你瞧,远望波光映日,草长莺飞,好一幅人水和谐相处的画卷。”

  朝正垸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畔,三面临水,片区岸线长约6公里。它曾是长沙市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中村”,该段堤防断面单薄,堤顶高程不够,局部有滑坡,大部份堤段堤脚冲刷严重;且河段在鸭嘴区形成约30度的急转弯,十八墩位置局部内凹,上下游连接不平顺,水流条件较差。位于苗圃矶头附近的朝政垸撇洪渠出口防洪闸结构简单,过水断面过小,闸门顶高程低,阻水严重,下游无消能设施。

  为提高区域防洪能力,保证防洪安全,结合朝正垸城中村改造与朝正垸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长沙市水利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决定对浏阳河朝正垸段水环境(水利部分)进行综合整治。

  “已经完成了6.1km堤防达标建设,将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采取了退堤还河模式,把原弯道段的’鸭嘴’退堤还河给河道增加行洪面积。”长沙市水利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堤防整治后,沿河地带水土流失量减少,局部气候得以改善,随着植被类型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改善。

  综合整治工程还致力于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为朝正垸的开发建设提供优良的环境,增强居住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该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工程将防洪和生态景观有效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湿地、岛屿,采用复式断面,延长滑动面增加坡面稳定性和戏水安全性,创造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生境,致力于恢复水生态系统,给水腾地,让水流起来。“能有效地减轻防洪压力,使得河流水质得到改善,美化城市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如今的朝正垸,成为了市民休憩娱乐的风光带。在今年的洪涝中,这座固若金汤的岸堤勇斗“洪魔”,保住一方百姓福祉安康。“长沙坚持‘给水腾地,给水让路’的治水理念,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湘江库区水安全为核心,全面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未来长沙市治水兴水的总体思路。”李增加说。

  给水腾地,给水让路,芙蓉区浏阳河防洪大堤向后退了50米。经常在浏阳河堤岸步行道上散步的张海祥已年过七旬,一直在河边生活的他对浏阳河依恋又熟悉,他记忆中的浏阳河并不是现在水清岸宽的样子。“以前的堤岸只有两米宽,河两岸还有大量养猪的农户,污水直接排进河里,河面上尽是垃圾,可臭了!”

  对浏阳河现如今的高颜值,他朝记者竖起了大拇指,转身一指岸边崭新的住宅小区,“我就住里边,每天都来河边散步。”

  2012年,浏阳河两岸污水直排,附近多家养猪场,臭味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现如今,18公里长的两岸风光带、20米宽的绿化带,构成浏阳河3000亩绿地景观,已成为百姓的休闲胜地。

  长沙芙蓉区委书记于新凡将浏阳河的改造建设经验概括为四个层面的结合:防汛堤坝与路网建设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民生效益相结合;浏阳河水体治理与区域总体环境治理相结合;浏阳河品牌与周边诸多文化品牌运作相结合。

  2006年,长沙市芙蓉区启动浏阳河风光带建设,一条纵贯南北的生态纵轴和产业集群在一河两岸推进建设。其中,浏阳河西岸风光带汇集婚庆文化园、亲子街区等特色产业。据统计,2015年,芙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 亿,增长10.3%,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0%,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率先。

  给水让路,让水流起来。对此,望城区区长范焱斌有他的想法。他介绍,望城如今业已改变了水利工程单一功能,让水利工程实现贯通河湖水系,发挥生态城区、海绵城区综合效应。

  “我们的望城区水利工程利用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后形成上下游水位落差,枯水期上游引江水入湖,丰水期下游放水入河,河湖联通构建动态的自流活水系,项目打造成集沿线边坡整治、河道疏浚、调蓄储水、景观亮化为一体,贯穿整个滨水新城的城市水系生态绿廊。”谈及望城区水利工程,范焱斌很自豪,他表示该工程已经做到了集自然景观、防洪排涝、蓄水灌溉、水陆交通于一体。

  让水流起来,以灵动的活水滋养一座灵动的城市

  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防洪保安、城市防涝、河湖连通、农田水利等工程,努力让水“流起来”,实现水资源雨季蓄水、旱季补水、合理调配,自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后,近几年长沙大刀阔斧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斐然。

  除了先后启动的10余个水系连通工程项目建设连通了城市河湖水系,让原来的死水流动起来,还大手笔开展城市防洪建设,对城区易涝点、易堵点进行疏浚,对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基本建成了主体防洪圈和行洪排涝水系网,既降低了城市内涝风险,又保证了湖库水量。

  目前,湘江长沙城区段两岸88公里防洪堤达到100-200年一遇标准,城乡堤防(千亩以上堤垸)完成达标建设235公里。城区排涝工程完成易涝点处置57个、堤防涵闸121个、泵站改造68处,大大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此外,打通农村灌排渠系。从 2013 年起连续三年推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 “民办公助”新举措,各级投入和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掀起了自农业学大寨以来最大的建设热潮。完成了灌区改造 18 座、主干渠疏浚4000公里,有效处置病险渡槽47公里,全市农村蓄、引、提、灌水系基本打通,确保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在2016年7月长江流域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大强降雨过程中,长沙不仅没有出现“看海”现象,也没有明显长时间渍水问题,实现了未溃一垸、未垮一库、未死一人,确保了“大雨大汛无大灾”。凭借卓有成效的水环境治理,长沙斩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显现出长沙与水和谐相处的魄力。

  生态治水,兴水润城。长沙未来还将采取“上蓄、中滞、下排”的措施,重点推进城市防洪治涝、山洪灾害防治、河湖连通建设,加强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圭塘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库渠水网体系。水系连通,水才能活,水活才能防止积水成患、积水成灾。一座灵动的城市,必定有灵动的活水。“让水流起来”,当山川巨变,流水欢歌,这座城市因水而兴盛,因水而灵动。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缔结而成人水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