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碧水蓝天入画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2017-12-14 15:18:5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长沙报道

  青山如黛,绿水迢迢。橘子洲头,秋风送爽,阳光洒满江面。湘江两岸,绿树成荫,市民休闲游玩。水自灵秀,城在飘逸。长沙,这座正向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的城,带着与水的不解缘分,大步向前。

  在经历了大江断流、城市“看海”的发展阵痛后,长沙开始从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创建中寻求出路。近年来,长沙市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紧紧围绕打造“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目标,牢牢把握“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约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水清岸绿的流域生态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

  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

  留水保水 彰显一派山水

  长沙雨量比较充沛,基本集中在5-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一到秋冬便处于缺水季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长沙市季节性缺水非常严重。不少长沙人还对2012年、2013年的那两场“水困”记忆犹新。

  2012年1月,湘江长沙段达到创纪录的历史最枯水位22.6米,城区几座水厂供水告急,长沙市300万人几乎无水可喝。

  2013 年8月,长沙遭遇特大旱灾,连续55天无有效降雨,除湘江、浏阳河外,其他中小河流基本断流。19.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172.7万亩农作物受旱。

  位居江南多雨之地,河流却频遭断流之痛,如何让水留下来成了长沙人思考的第一步。

  实施工程蓄水、新建湖泊留水、增加绿植保水,是长沙“对症”开出的良方,而成果也显而易见。天上的雨水和江河的过境水都被千方百计地留了下来,全市蓄、引、提水量由4 年前的21亿立方米提高到30亿立方米,极大地提升了水环境容量。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库区水利项目建设,投入90亿元,库容6.7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枢纽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位常年保持在26米以上,枯水期上游引降水入湖,丰水期下游放水入河,有效解决了湘江长沙段枯水季节水位持续走低、沿岸取用水困难等问题。

  长沙第二水源地——浏阳株树桥水库,投入37.37亿元,完成了株树桥水库向长沙城区供水工程建设,日供水能力95万立方米。目前,全市14家城市供水厂、44个农村规模水厂和120余处集中供水工程原水充足,长沙城市日用水量为15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210万立方米,2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梅溪湖、西湖、松雅湖……像这样的人工湖,长沙有8个。留住自然雨水、减轻防汛压力、调节地区微气候、增加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一个湖对于一座城的意义非凡。如今长沙这8个人工湖的总水域面积达3万多亩,蓄水总量7000多立方米。与水相依,水与人、水与城、水与业的关系也更为融洽,梅溪湖国际新城、滨江文化园、马栏山文化创意集聚区等一大批滨水产业带和价值高地也逐步形成。

  此外,长沙市还积极推进造绿行动,实施环城绿带生态圈建设和以湘江及主要支流水系岸线为主线的造林绿化,完成绿化建设面积3.45万公顷,增加湿地面积1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公顷,每年增加500万立方米涵养水源。对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河流源头实行封山育林,禁伐面积300万亩,有效提升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碧水绕城的生态长沙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畅通水系 激起一城活水

  湘江穿城而过,六河越城而流,长沙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水窝子”。历史上一段时间里,长沙更依赖于“大取水、快排水”的路径。长沙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力新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座城市的水系就像是一个人的消化系统,这段时间长沙把胃和肾丢了,直接用肠道消化。”

  很显然,这样的“消化”模式并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降雨来临,“欢迎来长沙‘看海’”的戏谑让人好笑又无奈。然而今年,长沙遭遇了超历史特大洪水,市区不仅没有出现“看海”现象,也未出现明显长时间渍水问题,实现了未溃一坝、未垮一库、未死一人,确保了“大雨大汛无大灾”。

  老百姓汛期不“看海”,这样的改变与城市里河湖水系连通的关系分不开。城市雨水通过管网引入湖库,再流入河流,大大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排水压力,有效降低了内涝风险。包括雷锋湖—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工程、圭塘河生态引水工程和大众垸水系工程在内的 10余个水系连通工程项目建设功不可没。

  曾经的龙王港,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排,成为了长沙著名的“龙须沟”,有时七八月份,河里还会泛起白花花的一片死鱼,臭气冲天。“以前河里的水真是又黑又臭,整治后明显变清澈了。”正在龙王港附近散步的市民曾先生感叹,现在水质好了,在岸边钓鱼的人都变多了,周边的环境也越发变好了。

  龙王港的“颜值”高,梅溪湖的风景更为秀丽。这个从滩涂地改造而来的湖泊,如今拥有3000亩的水面,正常蓄水位35米。湖水荡漾着清波,绿树挥洒下阴凉,处处鸟语花香,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丝清甜。刚刚搬进梅溪湖新城的张先生说,这里就好像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河湖连通项目工程建设,将龙王港的河水引入梅溪湖,让原来的死水流动起来,保证了梅溪湖枯水季节湖泊的水量,也改善了湖水水质。”梅溪湖投资(长沙)有限公司总工室副主任、水务办公室湛忠介绍,暴雨时,梅溪湖通过河湖连通管道将水排到龙王港,为雨水的汇入留下储水空间,避免了城区内涝。除了打通河湖连通水系外,在疏通排涝体系、打通农村灌排渠系、疏通中小河流水系方面,长沙也着力颇多。

  长沙市大手笔开展城市防洪建设,基本建成主体防洪圈和行洪排涝水系网,城市堤防200公里堤防按照100-200年一遇标准全部达标,城区易涝点、易堵点进行了疏浚,排水管网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农村,疏浚农村主干渠4000公里,小河坝更新改造1431座,境内主要灌区干渠全线疏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得到了保障。加强了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圭塘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措施,着力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库渠水网体系。

  综合治理 治出一泓清水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将人们拉回到了浏阳河畔。在71岁老人张海祥眼里,家附近的浏阳河,可并不是一直水清岸宽的模样,“以前堤坝只有20多米高,堤岸也就2米多宽,河岸边都是养猪场,河面尽是垃圾,气味很大。”

  随着浏阳河水环境保护截污、提标、补水三大“战役”的打响,200多亿元投入,262个重点实施项目的陆续推进,浏阳河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那个碧波荡漾的浏阳河,又回来了。

  如今的浏阳河畔,成了老人日常散步的好去处。婚庆文化园、亲子街区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让年轻一代人有了休闲逛街的好去处。

  类似浏阳河的蝶变,长沙唯一的内河——圭塘河也完成了自己华丽丽的转身。圭塘河发源于雨花区跳马镇鸭巢冲的崇山峻岭中,随着城市的发展,河岸两边的稻田、山地,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楼代替,大量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排河里,各种生活垃圾也被投入河中,圭塘河也成为了不少老长沙人心中的痛。

  圭塘河及周边环境的整治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就引发关注,治理好这条老百姓家门口的河的步伐从未停歇。2011年,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启动,雨花区先后投资近18亿元,集中开展圭塘河沿线排口截污、流域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污染企业排查治理等工程,28.3公里的水域环境明显改善。

  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圭塘河治理以“生态引水工程”“圭塘黄金水岸”“跳马生态新区”为抓手,以“坚决截污、铁腕治污、生态净化、生态引水(补水)、海绵城市建设”为举措,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和

  时间表。2016年10月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的圭塘河滨水公园,作为圭塘河流域治理先行实施的试点段,绿草茵茵,河水潺潺,游人如织,如画的美景让附近居民喜上眉梢。

  根据今年7月出台的《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四年行动计划》,圭塘河将进一步以圭塘河水系为纽带,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构建河流“生态、景观、人文、慢行、休闲、产业”六大系统,将圭塘河打造成自然呼吸、人文荟萃、市民欢聚、产业多元的生态之河。

  还浏阳河、圭塘河一泓清水,只是长沙重点治污的一个缩影。长沙市认真落实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下大力气改善湘江长沙段和浏阳河、捞刀河、沩水、圭塘河、龙王港、靳江河等“一江六河”水质,保障水生态安全。

  开展高污企业退出专项整治,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60个,涉及投资逾100亿元,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完成主城区河流排污口截污110 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1家,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 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项目88 个,今年底可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主城区和水域周边全面实行畜禽禁养,1165个村都建立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基本实现“污染源属地管理、就地治理,污水不外流、不下河”。主要河流 (段) 基本消除五类、劣五类水体,整体达到四类以上标准,湘江干流达到三类水标准。

  完善机制 守护一域碧水

  治水、转型,长沙已然站在了历史的关口。审视自身,长沙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禀赋和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在持续推进工程留水、生态保水、铁腕治水的同时,用制度护水和机制管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成为长沙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

  据资料显示,长沙市为加强立法管理,出台了《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长沙湘江库区管理办法》《长沙市规划区内林地、绿地、湿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办法》《长沙市水功能区划》等各类涉水法规制度50余项。

  2014年,长沙市颁布《长沙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围绕《实施方案》,长沙市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保护,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是长沙管水的总思路,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和管理创新、精心打造水景观水文化,也是长沙为管水工作找到的落脚点。洋湖湿地,一艘摇橹船轻轻划过,惊起万只白鹭齐飞。这种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鸟儿,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白鹭回归洋湖,给整个湿地公园更添一份生机。如今的洋湖湿地汇集了湿地植物1500余种,动物近300种,水量调蓄量约112万立方米,这个“宜人亲水”的绿色空间今年也成功申报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试点期间,长沙市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创建、城市内湖的打造、核心洲岛的保护等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先后启动建成了湘江风光带、梅溪湖、巴溪州等8个水利风景区、10个城市内湖、13个核心洲岛,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湘江之上,橘洲为景;湘江之滨,麓山相邻。如今的湘江风光带长沙城区段,已然成为长沙最大的“市民公园”,带给了市民满的幸福感。

  水滋养了城市,城市保护着水。

  为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长沙市开启水生态保护新模式,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长沙市境内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335条河流、632座上型水库、5公顷以上湖泊及城区内重要水域81处均推行河长制,给每条河流、水库贴上“标签”,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编织了一张覆盖河库的责任网。

  “河长要像抓城市管理 ‘门前三包’一样看好自己的‘责任田’。下一步,我们将以河长制为重点,制定‘一河一档’,实施‘一河一策’,健全巡查督查机制,真正实现河长治。”长沙市总河长,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文浩表示。

  良好的水生态已然成为长沙的一块“金字招牌”。数据显示,2016年,长沙仅各项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水文化保护工程带来的旅游业收入就超过500亿元。长沙,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实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质的飞跃,挺起了绿色发展的“脊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