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造人水和谐的“山水洲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袁千惠 2017-12-14 15:21:0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长沙报道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基,也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彰显着城市特色。自2013年被列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长沙市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约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水清岸绿的流域生态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近日,记者专访了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陈文浩。

  记者:请您介绍“山水洲城”的长沙发展水生态文明的背景。

  陈文浩: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发展生态水利,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人水和谐,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基本方略,促进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是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对于统筹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脆弱三大水问题,保障长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长沙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管理基础良好、水文化底蕴深厚,素以“山水洲城、伟人故里”享誉天下。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水生态形势也比较严峻。随着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成蓄水,对主城区水污染治理的要求更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面的节水减排建设、综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才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同时,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长沙市防洪排涝和城乡供水保障面临升级,现代水资源管理、水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水生态文明意识和人水和谐理念也有待增强。因此,长沙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开展长沙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和谐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既是缓解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促进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长沙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泛珠三角区域的新兴增长极的必然担当。

  记者:被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长沙市确定了什么样的工作思路?

  陈文浩:2013年7月,长沙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4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长沙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坚持以水环境治理助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两型引领、保护为主、防治结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结合“山、水、洲、城”的城市特点,重点围绕“四个起来”(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以“一江六河”为重点覆盖全区域,以“河畅景美、岸整水净、滩清坡绿、碧水绕城”为总体目标,按照“水资源从开发利用为主向保护节约并重转变,水环境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的治理理念,围绕加强水管理、保障水安全、维护水环境、完善水制度、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六大体系开展建设,先后确立开展水污染治理、城乡供水保障、水制度建设、城乡防洪排涝减灾、水文化保护和传承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构建上游生态保护、中游生态治理和下游生态修复的空间保护和整治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造“山、水、洲、城”的亲水宜居城市环境。

  记者:长沙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做了哪些工作?

  陈文浩:近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管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精神,落实涵水、活水、净水、管水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山水洲城”,打造生态品质长沙。

  一是扩容增蓄涵水。先后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库区水利项目,有效解决湘江长沙段枯水季节缺水问题;实施水库山塘扩容增蓄工程,完成全市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清淤扩容,新建人工湖8个。全市蓄、引、提水量可达30亿立方米,比4年前增加9亿立方米。并坚持保水从增绿抓起,实施以湘江及主要支流水系河(湖)岸滩地绿化769公顷,并对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支流源头封山育林,提升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二是畅通河湖活水。立足长沙河湖、水系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使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近年来,实施了雷锋湖—龙王港—梅溪湖水系连通工程、圭塘河生态引水工程等10余个水系连通工程项目建设,疏浚城区易涝点、易堵点,改造升级排水管网,既降低了城市内涝风险,又保证了湖库水量。同时,疏浚农村主干渠4000公里,小河坝更新改造1431 座,境内主要灌区干渠全线疏通。

  三是综合治理净水。把“留一江清水”“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下大力气改善湘江长沙段和浏阳河、捞刀河、沩水、圭塘河、龙王港、靳江河等“一江六河”水质,保障水生态安全。开展高污企业退出专项整治,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60个,涉及投资逾100亿元,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完成主城区河流排污口截污110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1家,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项目88个,今年底可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主城区和水域周边全面实行畜禽禁养,1165个村都建立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基本实现“污染源属地管理、就地治理,污水不外流、不下河”。主要河流(段)基本消除五类、劣五类水体,整体达到四类以上标准,湘江干流达到三类水标准。

  四是创新机制管水。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平常感受不深刻,但灾情来临时将集中爆发,造成的危险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来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构建责任清、合力强、效率高的管水治水格局。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立市河长办,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要求河长像抓城市管理“门前三包”一样看好自己的“责任田”,定期开展巡河,突出整治水环境重点问题,并对河长履职进行严格考核问责,从根本上解决“多龙治水水难治”问题。加强立法管理,出台《长沙市湘江库区管理办法》《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涉水法规制度50余项,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市)。率先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的水价制度,以价格杠杆调节用水总量;率先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对上游水质不达标的区、县(市)征收水生态补偿费,并落实处罚措施。连续3年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同时,依据水资源建设亲水平台,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彰显“山水洲城”的水文化特色,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记者:全面推行河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请问长沙下一步将如何开展河长制工作,实现河长治?

  陈文浩:全面推行河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是品质长沙建设的有效举措,是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目前,长沙境内335条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32座上型水库,水域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湖泊及城区内重要水域均实行河长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高效运转的河长制体系,特别是今年七月份面临湘江历史最高洪峰水位的洪灾,各级河长积极投身巡堤查险、抗洪救灾,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按照“把责任挑起来、把机制建起来、把平台搭起来、把问责严起来”的要求,认真抓好省第一次总河长会议明确的21项工作重点,着力推进防洪能力建设,以今年的最高水位39.51米作为最低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着力抓好水污染防治,综合施治提升浏阳河、捞刀河、沩水、靳江等湘江一级支流水质;着力加强河道环境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运砂、违规卸砂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违规建房等侵占河湖行为,定期打捞清运河面垃圾,确保水岸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废弃物;着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加快圭塘河、大众垸已开工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进度。同时,建立“1+N”的机制,党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让“1”更加权威,“N”更加服从,通过 APP、大数据、云平台,将各个部门与河长制有关的数据都整合到平台上来,实现工作联系、社会监督、执法巡查常态化,真正以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