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德:碧水“活”城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雅惠 编辑:闵美颖 实习编辑 袁千惠 2017-09-26 10:02:1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彭雅惠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千年前,诗人刘禹锡因常德之水写活了这座城。

  9月21日,记者慕名来到常德,在这个江河渠纵横交错、湖塘池星罗棋布的水城,坐上“水上巴士”,潋滟波光中在穿紫河迤逦而行,柳影花香,漫江碧透,好一派诗情画意。

  然而,这样的美景并非一直存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常德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浑浊发臭,水面蓝藻泛滥,水域曾变成封闭的臭水沟,水体黑臭成为“城市之殇”。

  直到常德市开展“碧水保护行动”,在近5年中不断强化治水管水,多措并举推进水生态建设,碧波荡漾的美景才开始逐渐回归。

  治水:推进水生态保育

  常德治水从穿紫河开始。

  穿紫河贯穿常德市区,汇流面积近28平方公里,覆盖了大半个城区,与城中最大的湖泊柳叶湖相连接,河两岸生活着约30万居民。

  长期以来,穿紫河成了城市居民的排污地,河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百余个排水口,河中雨污混合,河水变黑发臭,河床越淤越高。

  “从2006年开始,尝试对河域清淤,但治标不治本,每次清淤后不久水体就返黑返臭。”常德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为了根治黑臭水体,常德与德国汉诺威市水协合作,累计投资约5亿元,引入欧洲成熟的内河治理理念与技术,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

  记者在穿紫河南岸船码头看到,这一带种植着大片葱郁的芦苇,芦苇下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和渗水管。沿河水泵站将周边居民排放的雨污混合水送进这片生态滤池,通过芦苇根系吸收后,再经过两次以上沙石过滤,才排入穿紫河。常德市环保部门检测数据显示,经过生态滤池净化的污水,化学需氧量(COD)从80下降到20多,水质明显改善。

  这样的生态滤池,在穿紫河两岸有8个,共6万多平方米。

  光过滤还不够,还得让河流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让水体自主呼吸、自主净化,才能让河流活起来。

  “与中科院武汉水科所合作,科学地往河里投放水生动物。”常德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目前穿紫河正在恢复完整生态。

  “以前走河边捂着鼻子跑,现在都是来散步游玩,河里河岸都‘活泛’了。”常德市民杨梅仙在穿紫河畔住了20多年,她亲身体验着这里的变化。

  护水:让居民倚水圆梦

  在穿紫河治理之后,常德又先后启动新河、花山河、护城河等城市水系清淤、河网连通、机埠改造、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程,城区水体全面不再黑臭,水体水质稳定提升,城市水系焕发活力。

  但靠“治”不长久,城市水系更需要“护”。如何才能让全市居民都来“爱水、护水”?

  常德就地取材,把小桥流水“引”进大大小小的公园,把细溪流泉“送”到商业街区,让画桥烟柳“变”为市民窗前的风景,让诗墙、画墙成为沅水南北两岸的十里画屏……常德人与城中流水日益“亲密接触”,对水城的归属感渐渐浓郁,因水而生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水活了,城市也活了。

  汉诺威市把一座德国风情镇“搬到”穿紫河畔,原已湮没的大小河街“重现”沈从文笔墨里“黄金码头”的热闹,民办博物馆群“翻出”了常德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连串沿河生态人文景观“诞生”,一系列亲水休闲游乐项目“出世”。

  “梦里水乡,浪漫水城”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整治后的穿紫河、大小河街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护城河老西门累计接待游客124万人次;水上巴士运营短短7个月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售票收入约千万元;“常德欢乐水世界”自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一些投资者被常德吸引,沿水开发项目。

  “干净的水才能让城市活起来,将来,我们都要靠水安居乐业。”杨梅仙说,现在,保护城中水域已成为常德人的自觉行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