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保护】通力合作 专项整治 还母亲河一江青碧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董洁平 编辑:袁思蕾 2016-01-25 09:35:5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湖南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探索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实践途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成效显著,为湖南省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红网从即日起,围绕“十二五”时期湖南水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陆续推出“湖南水利‘十二五’系列报道”,和读者共同见证湖南水利从传统向现代跨越的改革发展之路。

生态治理后的湘江一级支流紫荆河湘潭县河段。童迪 摄

  
  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通讯员 董洁平 长沙报道
  
  冬日,薄雾笼罩下的湘江格外平静,悠悠江水一路北去。发轫永州蓝山紫良瑶族乡,途经8市(含主要支流),汇入洞庭,奔向长江。“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条湖南人的“母亲河”养育了沿岸4000多万人口,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之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3年前,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的发言掷地有声。3年后,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他与市民共同体验湘江水质变化。
  
  2013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并成立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湘江保护工作。由杜家毫任主任,省直26个部门和流域8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
  
  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水利厅厅长詹晓安表示,按照“一部法统领、一把手推动、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的方针,经过近3年的共同努力,湘江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工作合力基本凝聚、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流域保护成效明显。
  
  说起流域保护成效,流域沿岸的居民最有发言权。“空气好了,噪音没了,水变清了,山头又变绿了。”这是临武县万水乡门头村村民曹云飞最真切的体会。
  
  曹云飞所在的乡镇属于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由于长期的无序开采,随意排放,大量锌、铅、砷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废水废渣经三十六湾两江口排放,被列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五大区域之一。
  
  根据工作安排,省水利厅牵头负责指导郴州三十六湾的区域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征求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等部门意见,明确了区域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重点项目。同时,针对三十六湾河道治理问题还专门编制了《湖南省湘江支流陶家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于大量废水、废渣直排陶家河、甘溪河、猴子江等湘江流域源头,污染了水源,给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省水利厅向水利部争取指标,将区域内13.8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当地饮水安全难题全部解决。同时,将区域内中小河流治理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将陶家河流域甘溪坪段治理工程纳入省主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规划,开展护坡护岸、清淤疏浚、尾砂清理等工作。
  
  经过多年的整治,如今的三十六湾正慢慢复绿,河水水质有了改观,重金属含量降低,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了逐步解决。
  
  纵观全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有了好转。2014年湘江干支流42个省控断面中,汞、铅、砷、六价铬和镉的年均浓度均符合Ⅰ类标准限值要求,其中,镉和铅平均浓度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33.9%和30.5%。2014年,湘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为85.9%,Ⅱ、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的98.3%。
  
  坚持一江同治共享的原则,以“抓源头、畅河道、建制度”为重点,3年来,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成效。
  
  新增流域蓄水能力5亿立方米以上,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138座,解决616.9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造林面积539.5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9.24%。流域内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企业1143家,湘江干支流两岸1000米范围内退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2273家,县级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流域内采砂船从1049艘减少到672艘,干流2000吨级航道直达衡阳。
  
  “流域‘一盘棋’,共治‘一江水’。下阶段,我们将按照实施方案确立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努力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在今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詹晓安表态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